您当前的位置: 九游会旗舰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九游会旗舰第一节 陶瓷

发布时间:2024-01-14 23:02:57    浏览:

  九游会旗舰西晋至隋,湘阴县各处窑场发展甚快,逐步由陶向瓷进化。其产品多为民间生活器皿。胎质灰白,火候较高,釉彩有靛青、米黄、棕红,质地优良。

  北宋,陶瓷器皿仍以炊具、食具为主。工艺特点为釉下粉彩绘画。此外还有印花、划花,外罩透明青釉。在装璜工艺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。南宋时期,因战争和水患影响,陶瓷业一蹶不振,加之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省的陶瓷业发展迅速,致使境内陶瓷失去市场。此后数百年,陶瓷业发展极其缓慢。

  清咸丰至光绪年间(1851~1908),陶瓷业又进入兴盛时期。湘阴县城附近的三峰窑有小龙窑70条,、乌龙嘴有大龙窑6条,共有陶工1400余人,年产量达7万多件。至民国时期,湘阴县有4处、岳阳县2处、临湘县1处、平江县有6处窑场。这些窑场设备简陋、生产陶棺、罐、筋箱等葬品以及家用缸、罐、涵管九游会旗舰、溜瓦、泥炉等日用陶瓷。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积极扶持私营陶瓷厂和个体陶瓷生产者发展生产。1958~1966年,部分基础好的陶瓷合作社发展过渡到国营企业或合作工厂,部分下放到人民公社管理。各陶瓷厂逐步采用机械制泥、旋坯成形、烘房干燥、煤或油烧成工艺,改变成形靠手工、干燥靠太阳、烧成靠松柴的落后工艺。

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岳阳陶瓷工业迅速发展, 经济效益提高。岳阳市瓷厂改进油烧隧道窑,恢复岳州青瓷传统产品,使岳州青瓷重放光彩。1992~1994年,该厂投资40万元,分别建成1条油烧9孔推板窑和1条煤烧9孔推板窑,提高了产量。湘阴县陶瓷公司开发的蛋品出口包装龙缸进入国际市场,年创汇达30万美元。

  1990年,境内陶瓷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200万件发展到2312万件,增长10.56倍。产品种类由42个发展到500多个。产品质地由粗瓷全部变为细瓷。有专用设备417台(套),基本实现机械化、自动化,有固定资产1286万元。

  岳阳市瓷厂生产线年,陶瓷业尚能正常生产。1994年以后,陶瓷企业由于技术落后,产品缺乏竞争力,先后停产、半停产。

  境内陶瓷产品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夹砂红陶、灰陶。商周时期以硬陶为主。东汉晚期,湘阴县青瓷产品多为罐、鼎、盘、杯等器具。隋唐是岳阳陶瓷史上兴旺时期,品种繁多。岳州窑曾有烧制棱形短嘴壶等产品,并印有“大宫”(即太宫)字样的深腹小碗,供朝廷贵族使用。宋元时期烧制的陶瓷主要有碗、盘、壶等炊具、食具,其装饰特点以釉下粉彩绘花为主。明清时期,青瓷产品大幅度下降,湘阴、岳阳等窑场改以烧陶器为主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岳阳仅有日用陶器生产。1958年以后,恢复了粗瓷产品。70年代,逐步向细瓷转变,并逐步发展工业用瓷、包装用瓷、电瓷九游会旗舰、工艺美术瓷。主要产品有以下五大类:

  陶器50年代以前,以钵、罐、缸、砂锅等日用陶为主,还生产少量涵管、陶棺。以后逐步发展园林建筑陶九游会旗舰、工业用陶。产品主要有硫璃瓦、栏瓶、花格、花缸、花钵、狮子等。

  粗瓷70年代以前,以生产粗瓷为主。70年代以后,粗瓷生产转向乡镇企业。产品多为碗、盘、壶等炊具、茶具,产量不大,以农村和边远山区为市场。

  细瓷80年代以后,陶瓷主要厂家转向生产细瓷。其中市瓷厂生产的细瓷产品有各种碗、杯、茶具、咖啡具等。

  工艺美术瓷1981年始,市瓷厂设计制造60多个品种,其中16%供出口。1982年,该厂被列为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瓷出口定点厂。

  岳州青瓷1977年,失传千年之久的岳州青瓷在市瓷厂恢复生产。岳州青瓷继承了古代青瓷的优点,并提炼、发展了立青色彩,颜色葱翠、光泽柔和、质地如玉、透明如水,饰以浮雕工艺,显得淡雅清秀,给人以古朴高雅、气度非凡之感,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。

友情链接